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召开“2025年工程建设行业科技工作会议”,发布中施企协第二批(2024年)科技研发项目及第二届工程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成果。由中铁城建总承包分公司具体负责申报的《基于固废协同处置的工程废弃泥土与砖砼固废全资源化就地利用技术》喜获“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获奖证书
从“垃圾围城”到“资源再生”的关键突破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装修垃圾、建筑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五类。长期以来,如何实现这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大量建筑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总承包分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决心通过技术创新开辟一条新路径。
玉赤大道进行水稳层铺设
在玉赤河PPP项目建设中,沿线建筑拆迁产生的垃圾与城市的美丽建设形成了鲜明对比。该项目负责人李进荣提出了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想法。
该公司技术团队迅速行动,联合高校及第三方科技公司,研发出“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该技术通过综合分选设备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离分选,再配以合适的掺合料,成功制备出可供道路使用的再生水泥稳定集料。
这一技术在玉赤河大道项目得到应用,在总长3900米、最宽36米、平均基层厚度0.51米的道路,不仅节约了大量堆放土地,还降低了道路造价,实现了建筑垃圾从“废料”到“资源”的华丽转身,为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从“外运处理”到“就地利用”的智慧升级
尽管玉赤河项目的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技术团队并未满足于此。
在东山湾项目现场,总承包分公司副总经理、第一项目负责人沈科元发现,传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需要将垃圾外运至处理厂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负担。于是,他提出了“就地处理”的设想。
建筑垃圾集中收集管
技术团队再次发力,对已有设备进行改进,形成了“建筑垃圾集中回收—分选设备分类分拣—建筑再生制品原料制备—建筑再生制品制备与应用”的就地全资源利用技术。
现场制砖机
通过在项目现场设置建筑垃圾集中收集管道和现场制砖机,将高层建筑垃圾集中转运、现场处理,直接制备成砖胎膜、C型砌块、灰砂砖等再生制品。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减少了建筑垃圾外运,节约了施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从“单一固废”到“协同处置”的创新拓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总承包分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建筑废弃物处理领域。
在人工智能项目桩基础施工阶段,大量废弃泥浆的产生成为新的难题。废弃泥浆处理周期长、成本高,项目负责人符泽勇提出借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泥浆的内部消耗。
废弃泥浆和泥浆灌注
项目总工程师刘义平带领技术团队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发展出“废弃泥土与砖砼固废全资源化就地利用”技术,将桩基础阶段产生的泥浆转运至需要房心回填的区域,通过添加固化剂,使泥浆流入回填区域后自我凝结,实现了废弃泥浆的就地资源化利用,解决了泥浆处理的难题。
多年来,该公司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公开发布论文3篇、标准3部、省级工法4篇,《建筑与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化技术应用》入选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全国50个绿色技术创新典型案例。
下一步,中铁城建总承包分公司将聚焦“精细化管理提升年”重点任务,全面推广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典型经验,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全流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技术创新和末端处置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铁城建 供稿)